? 闊步邁向糧食產業強國(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述評(下) “打綠色牌,種富硒米,如今不顧市場埋頭種地不行啦!”稻花香里說豐年,廣西柳江雙優大米合作社理事長韋艷艷講起了種糧新門道,標準化種地,精細化包裝,讓這里的富硒大米成了超市俏銷品,也成了農民致富新產業。 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這是我們正在破解的結構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農情,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效供給跟上來,現代農業快起來,新動能強起來,我國由糧食生產大國邁向糧食產業強國。 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全國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產業經濟實現總產值3.1萬億元,增幅超過6%,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讓我們牢牢端穩了“飯碗”,為應對國際復雜環境和風險挑戰贏得了主動。 田間連車間,產業鏈帶動優糧優價 發力供給側,糧食產業短板加快補齊。 “訂單在手,賣糧不愁!”河北南和縣宋臺村種糧大戶要立強底氣十足。今年夏收,他種的700畝優質小麥全走了訂單,一斤比普通小麥貴出一毛多錢?!皠e小看這一毛多錢,算大賬,70萬斤麥子多掙了十來萬元?!? 要立強的底氣,來自農業全產業鏈——加入合作社,從種到收一條龍作業,與金沙河面業公司簽了訂單,收購價托底?!笆袌鋈鄙对鄯N啥,大家綁在一條鏈上,農民種上了放心田?!崩弦寡?。 調優體系,著力建鏈、補鏈、強鏈。財政支持、稅費減免、金融發力,全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300萬家,1億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訂單,形成糧食產業“新雁陣”,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緊密聯結,確保農民種糧不吃虧。目前,10省份認定農業產業化省級示范聯合體近1000個,通過契約合作、入股分紅等方式聯農富農?!坝凶饨?、有薪金、有分紅,這樣種糧有賺頭?!眱让晒磐聊赜移毂惫俚卮遛r民董偏頭算細賬:12畝土地入股,平時在合作社打工,去年純掙了2萬元。 深化改革,讓糧價逐步回歸市場。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托市價”變成了“托底價”,“今年托市收購量大幅減少,市場化購銷發揮主導作用,增強了市場主體活力?!鞭r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優糧優價機制換來好結構。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全國優質專用小麥、優質稻谷、高蛋白大豆、雙低油菜等面積快速增加,今年夏糧中優質專用小麥比例達3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在河南,優質專用小麥面積三年翻了一番,今年達到了1204萬畝。 “夯實糧食生產產業基礎,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資源要素向優質產能集聚,完善糧食產業鏈?!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說。 龍頭強產業,供應鏈保障高水平供給 農業在前端,工業在尾端,種得好還要加工好、賣得好。依托“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農產品正發生華麗“變身”。 扶龍頭強產業,產品更豐富了。 一顆小麥能做啥?在山東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老面孔”升級,餃子粉、烘焙粉、面條粉等實現了專粉專用,“新伙伴”登場,谷朊粉、胚芽油、液體蛋白飼料等廣受歡迎。在濱州,這樣的糧油加工企業有206家,小麥、玉米、大豆原料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 一個“龍頭”活一方產業。截至2018年底,全國縣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8.97萬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243家,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達到72家?!鞍l揮好龍頭的作用,開發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產品,增加有效供給,就能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需平衡?!蓖瑵髮W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程國強說。 質量興農,綠色優質產品多了。 “青崗泥,冷浸田,瓦倉米香又甜?!睒藴驶a讓湖北遠安縣瓦倉村的大米走俏?!拔覀兣c100多家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對標市場需求,綠色生產,打造10萬畝優質水稻基地,每公斤瓦倉米價格漲到30元?!蓖邆}谷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宗平說。 截至目前,全國60%的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建有專門質檢機構,近2/3通過質量體系認證,一半以上獲得綠色、有機、地理標識等認證,產品數量超4萬個。 品牌強農,好口碑的產品多了。 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中央財政連續三年投入獎補資金197億元,撬動社會資本450多億元?!凹执竺住薄吧轿餍∶住薄皬V西香米”等一大批區域公共品牌叫響市場。在山西陽曲北社村,生物菌肥增加土壤有機質,人工拔草拒絕農藥,借著“陽曲小米”的品牌,有機黃谷子變成“金谷子”。 原字號少了,精深加工品多了。 黑龍江省肇東市,玉米變身氨基酸、營養素等產品,遠銷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陜西安康,一個個魔芋經過36道工序,成為魔芋膠和膳食纖維等產品。 放眼全國,糧食產業加速升級。傳統成品糧加工行業產值占比下降,去年,糧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行業產值增幅分別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3.8和10.7個百分點。發展新動能正不斷積蓄。 促產業升級,價值鏈推動高質量發展 糧食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也面臨新挑戰: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不能用今天的豐收透支明天;科技支撐力不強,需要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型科技創新驅動。 破解瓶頸,需要加快產業提檔升級,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深度融合,開掘糧食產業“新綠金”。 湖南南縣,稻田融合“農工游”——“長”出有機蝦、生態米、觀光園等多種產品?!暗?蝦”產生化學反應:一個產業帶動3.8萬戶農民,一畝增收3500元。全縣55萬畝稻蝦,年產小龍蝦8萬噸,稻蝦米24萬噸,稻田里長出100億元。再算生態賬,蝦吃昆蟲、糞便還田,一條生態循環鏈,讓農藥、化肥減量50%以上,一條條河流干凈起來,鄉村美起來。 “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服務業等滲透交叉,實現產業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動、資源集約配置?!鞭r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說,用5到10年的時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值占到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實現較大幅度提高。 ——生態循環,促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黑龍江綏化,龍頭企業原野食品公司帶動,一粒玉米“吃干榨凈”,換來“種養加”全產業布局:有機玉米闖入高端市場,玉米稈加工肉牛飼料,牛糞資源化處理變成有機肥,實現產業增值3200萬元。 按照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要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發展格局。在廣袤田野,糧食產業不斷“披綠”,朝著高效、綠色、生態的道路不斷前進。 ——龍頭集聚,提升糧食產業競爭力。 在寧夏銀川,科技部門、加工企業、農資企業、種植大戶加入“銀川市優質水稻產業聯合體”,產業上下游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質稻米基地達7萬畝,大米市場占有率在寧夏達30%。在浙江,糧食產業園區、物流園區、電商園區結成聯盟,初步形成舟山油脂加工、嘉興飼料加工、杭州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 按照規劃,到2020年,全國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25%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糧食企業數量達到50個以上,初步建成適應我國國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 把糧食安全責任擔在肩上,不斷夯實產業基礎,我們有能力端穩自己的飯碗。 來源:《人民日報》(2019年8月15日?01版)
?
闊步邁向糧食產業強國(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述評(下)
“打綠色牌,種富硒米,如今不顧市場埋頭種地不行啦!”稻花香里說豐年,廣西柳江雙優大米合作社理事長韋艷艷講起了種糧新門道,標準化種地,精細化包裝,讓這里的富硒大米成了超市俏銷品,也成了農民致富新產業。
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這是我們正在破解的結構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農情,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效供給跟上來,現代農業快起來,新動能強起來,我國由糧食生產大國邁向糧食產業強國。
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全國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產業經濟實現總產值3.1萬億元,增幅超過6%,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讓我們牢牢端穩了“飯碗”,為應對國際復雜環境和風險挑戰贏得了主動。
田間連車間,產業鏈帶動優糧優價
發力供給側,糧食產業短板加快補齊。
“訂單在手,賣糧不愁!”河北南和縣宋臺村種糧大戶要立強底氣十足。今年夏收,他種的700畝優質小麥全走了訂單,一斤比普通小麥貴出一毛多錢?!皠e小看這一毛多錢,算大賬,70萬斤麥子多掙了十來萬元?!?/p>
要立強的底氣,來自農業全產業鏈——加入合作社,從種到收一條龍作業,與金沙河面業公司簽了訂單,收購價托底?!笆袌鋈鄙对鄯N啥,大家綁在一條鏈上,農民種上了放心田?!崩弦寡?。
調優體系,著力建鏈、補鏈、強鏈。財政支持、稅費減免、金融發力,全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300萬家,1億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訂單,形成糧食產業“新雁陣”,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緊密聯結,確保農民種糧不吃虧。目前,10省份認定農業產業化省級示范聯合體近1000個,通過契約合作、入股分紅等方式聯農富農?!坝凶饨?、有薪金、有分紅,這樣種糧有賺頭?!眱让晒磐聊赜移毂惫俚卮遛r民董偏頭算細賬:12畝土地入股,平時在合作社打工,去年純掙了2萬元。
深化改革,讓糧價逐步回歸市場。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托市價”變成了“托底價”,“今年托市收購量大幅減少,市場化購銷發揮主導作用,增強了市場主體活力?!鞭r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優糧優價機制換來好結構。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全國優質專用小麥、優質稻谷、高蛋白大豆、雙低油菜等面積快速增加,今年夏糧中優質專用小麥比例達3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在河南,優質專用小麥面積三年翻了一番,今年達到了1204萬畝。
“夯實糧食生產產業基礎,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資源要素向優質產能集聚,完善糧食產業鏈?!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說。
龍頭強產業,供應鏈保障高水平供給
農業在前端,工業在尾端,種得好還要加工好、賣得好。依托“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農產品正發生華麗“變身”。
扶龍頭強產業,產品更豐富了。
一顆小麥能做啥?在山東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老面孔”升級,餃子粉、烘焙粉、面條粉等實現了專粉專用,“新伙伴”登場,谷朊粉、胚芽油、液體蛋白飼料等廣受歡迎。在濱州,這樣的糧油加工企業有206家,小麥、玉米、大豆原料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
一個“龍頭”活一方產業。截至2018年底,全國縣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8.97萬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243家,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達到72家?!鞍l揮好龍頭的作用,開發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產品,增加有效供給,就能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供需平衡?!蓖瑵髮W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程國強說。
質量興農,綠色優質產品多了。
“青崗泥,冷浸田,瓦倉米香又甜?!睒藴驶a讓湖北遠安縣瓦倉村的大米走俏?!拔覀兣c100多家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對標市場需求,綠色生產,打造10萬畝優質水稻基地,每公斤瓦倉米價格漲到30元?!蓖邆}谷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宗平說。
截至目前,全國60%的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建有專門質檢機構,近2/3通過質量體系認證,一半以上獲得綠色、有機、地理標識等認證,產品數量超4萬個。
品牌強農,好口碑的產品多了。
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中央財政連續三年投入獎補資金197億元,撬動社會資本450多億元?!凹执竺住薄吧轿餍∶住薄皬V西香米”等一大批區域公共品牌叫響市場。在山西陽曲北社村,生物菌肥增加土壤有機質,人工拔草拒絕農藥,借著“陽曲小米”的品牌,有機黃谷子變成“金谷子”。
原字號少了,精深加工品多了。
黑龍江省肇東市,玉米變身氨基酸、營養素等產品,遠銷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陜西安康,一個個魔芋經過36道工序,成為魔芋膠和膳食纖維等產品。
放眼全國,糧食產業加速升級。傳統成品糧加工行業產值占比下降,去年,糧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行業產值增幅分別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3.8和10.7個百分點。發展新動能正不斷積蓄。
促產業升級,價值鏈推動高質量發展
糧食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也面臨新挑戰: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不能用今天的豐收透支明天;科技支撐力不強,需要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型科技創新驅動。
破解瓶頸,需要加快產業提檔升級,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深度融合,開掘糧食產業“新綠金”。
湖南南縣,稻田融合“農工游”——“長”出有機蝦、生態米、觀光園等多種產品?!暗?蝦”產生化學反應:一個產業帶動3.8萬戶農民,一畝增收3500元。全縣55萬畝稻蝦,年產小龍蝦8萬噸,稻蝦米24萬噸,稻田里長出100億元。再算生態賬,蝦吃昆蟲、糞便還田,一條生態循環鏈,讓農藥、化肥減量50%以上,一條條河流干凈起來,鄉村美起來。
“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服務業等滲透交叉,實現產業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動、資源集約配置?!鞭r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說,用5到10年的時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值占到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實現較大幅度提高。
——生態循環,促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黑龍江綏化,龍頭企業原野食品公司帶動,一粒玉米“吃干榨凈”,換來“種養加”全產業布局:有機玉米闖入高端市場,玉米稈加工肉牛飼料,牛糞資源化處理變成有機肥,實現產業增值3200萬元。
按照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要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發展格局。在廣袤田野,糧食產業不斷“披綠”,朝著高效、綠色、生態的道路不斷前進。
——龍頭集聚,提升糧食產業競爭力。
在寧夏銀川,科技部門、加工企業、農資企業、種植大戶加入“銀川市優質水稻產業聯合體”,產業上下游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質稻米基地達7萬畝,大米市場占有率在寧夏達30%。在浙江,糧食產業園區、物流園區、電商園區結成聯盟,初步形成舟山油脂加工、嘉興飼料加工、杭州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
按照規劃,到2020年,全國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25%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糧食企業數量達到50個以上,初步建成適應我國國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
把糧食安全責任擔在肩上,不斷夯實產業基礎,我們有能力端穩自己的飯碗。
來源:《人民日報》(2019年8月15日?01版)
大國糧倉根基牢固(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述評(上) ? “收小麥高興,收豐收的小麥更高興?!苯衲辍叭摹?,山東省供銷社農業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機手李久合一直奮戰在麥收一線。 中原大地,豐收的小麥顆粒歸倉;江南水鄉,田里的中稻茁壯生長;東北沃野,秋糧作物播種完成……大江南北,糧豐農穩。廣袤田野,生機勃勃。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要確?!肮任锘咀越o、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 1.1萬億斤、1.2萬億斤、1.3萬億斤,近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攀新臺階。從8億人吃不飽,到近14億人吃不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穩產量 總產連續多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三大谷物自給率超過98% “今年麥子長得好!強筋小麥畝產都在1300斤以上,比往年增產將近200斤?!弊テ鹨话呀瘘S的麥粒,河南省夏邑縣田豐家庭農場負責人李獻海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放眼全國,2835億斤的夏糧總產量讓更多農人收獲欣喜?!跋募Z首戰告捷,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基礎,利于保供給、穩物價、惠民生、增信心?!鞭r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農業穩定、糧食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就有了基礎支撐,應對國際上的風險和挑戰就有底氣。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纯偭?,從2004年起,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2012年更是超過1.2萬億斤,此后連續多年穩定在這個新臺階之上。2018年雖略有減產,但糧食總產量依然達到13158億斤??慈司?,我國雖然有著近14億人口,但目前我國糧食人均占有量超過94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醋越o率,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以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積和6.4%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成就的取得克服了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攀升、務農人群老齡化等諸多困難。糧食連年豐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亮點之一。 伴隨產量在高位走穩,我國糧食品質也在提升。以今年夏糧為例,從結構看,最適宜種小麥的地區種得多、長得好,小麥主產區、優勢區種植面積增加,地下水超采區等非優勢區則通過輪作休耕進一步調減種植面積。從質量看,夏收優質專用小麥增加,比例達到3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從種植方式看,節水、節肥、節藥等綠色生產、降低成本的技術大面積推廣。全國小麥播種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等節藥技術推廣比例達87%,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目前,雙季晚稻栽播接近尾聲,預計2019年秋糧播種面積達到12.8億畝,與上年基本持平;玉米、大豆等作物長勢好于上年。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今年秋糧再獲豐收有基礎、有希望。 提產能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確保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 五谷豐登,并非僅僅來自風調雨順的自然饋贈,更離不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說到底,糧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因此,保障糧食安全,不只要看產量,更要看產能。 鞏固、提升產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中華糧倉越來越穩固,確保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讓有限的耕地產出養活十幾億人口的糧食,必須把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而且,目前我國耕地中尚有70%左右的中低產田,迫切需要通過提高耕地質量,實現旱澇保收、穩產高產。 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持續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一項項著眼于穩住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的政策接連出臺,確?!安丶Z于地”。 數據顯示,全國已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5.46億畝。截至2018年,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4億畝。按照規劃,到2020年要確保建成8億畝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 糧食生產的出路在科技。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糧食增產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但在如今耕地、水等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轉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實現量質齊增的新階段。 增加科技投入,強化科技推廣,加大科技培訓,走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突出高產高效綠色技術集成,將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嫁接進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翅膀,耕作、栽培、植保、灌溉等水平持續改善,藏糧于技正加速成為現實。 截至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8%。隨之而來的是,糧食平均畝產也由改革開放之初的337斤提高到749.4斤。 中國人碗里裝中國糧,靠的是中國的種子。據測算,良種對單產提升的貢獻率在四成以上。能否很好地掌握種子選育、生產、加工技術,能否把優質品種推廣到田間地頭,直接關系著糧食安全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多年來,我國的育種家們建立了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目前,我國水稻、小麥、大豆全部為自主品種,玉米自主品種占90%以上,做到了“中國糧用中國種”。 強機制 加大“三農”投入,提高農民和主產區種糧抓糧積極性 糧豐天下安。連年豐收的背后,凝聚著黨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甘霖,也凝結著億萬農民的勤勞和汗水。 糧食是種出來的,保障糧食安全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穩定種糧收益預期——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在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堅持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不斷改進目標價格政策,建立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機制。2019年中央財政安排13億元病蟲防治資金,安排180億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解除種糧后顧之憂——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把分散的作業統一起來,農民合作社日漸成為提高糧食產能的有效途徑。對加入合作社的農戶來說,合作經營不僅可以降成本、提產量,連市場話語權也變強了。目前,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221.1萬家,截至2018年底,納入到農業農村部門家庭農場名錄的家庭農場近60萬家,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36.9萬個,土地經營權流轉比例達36.5%。 糧食也是管出來的,保障糧食安全要調動重農抓糧積極性。 穩住主產區“糧倉”——產糧大縣的糧食產量在全國總產量之中的占比超過“半壁江山”,但產糧大縣往往也是財政窮縣。如何激發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取消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每年為主產區減輕負擔近300億元;建立產糧大縣、產油大縣、制種大縣等綜合獎勵政策體系,2018年獎勵資金達到428億元,多予少取不讓種糧大縣吃虧。 加強功能區建設——在水土資源環境條件較好、農業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優勢產區,劃定包括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糧食生產功能區以及包括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五類重要農產品的生產保護區。據測算,“兩區”建成后,可保障我國95%的口糧消費量,90%的谷物消費量,14%的大豆消費量等。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表示:“抓住‘兩區’就穩住了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保障的基本盤?!? 《人民日報》(2019年08月12日 01 版) ?
大國糧倉根基牢固(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述評(上)
?
“收小麥高興,收豐收的小麥更高興?!苯衲辍叭摹?,山東省供銷社農業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機手李久合一直奮戰在麥收一線。
中原大地,豐收的小麥顆粒歸倉;江南水鄉,田里的中稻茁壯生長;東北沃野,秋糧作物播種完成……大江南北,糧豐農穩。廣袤田野,生機勃勃。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要確?!肮任锘咀越o、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
1.1萬億斤、1.2萬億斤、1.3萬億斤,近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攀新臺階。從8億人吃不飽,到近14億人吃不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穩產量
總產連續多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三大谷物自給率超過98%
“今年麥子長得好!強筋小麥畝產都在1300斤以上,比往年增產將近200斤?!弊テ鹨话呀瘘S的麥粒,河南省夏邑縣田豐家庭農場負責人李獻海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放眼全國,2835億斤的夏糧總產量讓更多農人收獲欣喜?!跋募Z首戰告捷,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基礎,利于保供給、穩物價、惠民生、增信心?!鞭r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農業穩定、糧食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就有了基礎支撐,應對國際上的風險和挑戰就有底氣。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纯偭?,從2004年起,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2012年更是超過1.2萬億斤,此后連續多年穩定在這個新臺階之上。2018年雖略有減產,但糧食總產量依然達到13158億斤??慈司?,我國雖然有著近14億人口,但目前我國糧食人均占有量超過94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醋越o率,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以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積和6.4%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成就的取得克服了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攀升、務農人群老齡化等諸多困難。糧食連年豐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亮點之一。
伴隨產量在高位走穩,我國糧食品質也在提升。以今年夏糧為例,從結構看,最適宜種小麥的地區種得多、長得好,小麥主產區、優勢區種植面積增加,地下水超采區等非優勢區則通過輪作休耕進一步調減種植面積。從質量看,夏收優質專用小麥增加,比例達到3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從種植方式看,節水、節肥、節藥等綠色生產、降低成本的技術大面積推廣。全國小麥播種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等節藥技術推廣比例達87%,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目前,雙季晚稻栽播接近尾聲,預計2019年秋糧播種面積達到12.8億畝,與上年基本持平;玉米、大豆等作物長勢好于上年。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今年秋糧再獲豐收有基礎、有希望。
提產能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確保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
五谷豐登,并非僅僅來自風調雨順的自然饋贈,更離不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說到底,糧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因此,保障糧食安全,不只要看產量,更要看產能。
鞏固、提升產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中華糧倉越來越穩固,確保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讓有限的耕地產出養活十幾億人口的糧食,必須把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而且,目前我國耕地中尚有70%左右的中低產田,迫切需要通過提高耕地質量,實現旱澇保收、穩產高產。
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持續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一項項著眼于穩住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的政策接連出臺,確?!安丶Z于地”。
數據顯示,全國已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5.46億畝。截至2018年,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4億畝。按照規劃,到2020年要確保建成8億畝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
糧食生產的出路在科技。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糧食增產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但在如今耕地、水等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轉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實現量質齊增的新階段。
增加科技投入,強化科技推廣,加大科技培訓,走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突出高產高效綠色技術集成,將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嫁接進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翅膀,耕作、栽培、植保、灌溉等水平持續改善,藏糧于技正加速成為現實。
截至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8%。隨之而來的是,糧食平均畝產也由改革開放之初的337斤提高到749.4斤。
中國人碗里裝中國糧,靠的是中國的種子。據測算,良種對單產提升的貢獻率在四成以上。能否很好地掌握種子選育、生產、加工技術,能否把優質品種推廣到田間地頭,直接關系著糧食安全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多年來,我國的育種家們建立了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目前,我國水稻、小麥、大豆全部為自主品種,玉米自主品種占90%以上,做到了“中國糧用中國種”。
強機制
加大“三農”投入,提高農民和主產區種糧抓糧積極性
糧豐天下安。連年豐收的背后,凝聚著黨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甘霖,也凝結著億萬農民的勤勞和汗水。
糧食是種出來的,保障糧食安全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穩定種糧收益預期——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在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堅持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不斷改進目標價格政策,建立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機制。2019年中央財政安排13億元病蟲防治資金,安排180億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解除種糧后顧之憂——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把分散的作業統一起來,農民合作社日漸成為提高糧食產能的有效途徑。對加入合作社的農戶來說,合作經營不僅可以降成本、提產量,連市場話語權也變強了。目前,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221.1萬家,截至2018年底,納入到農業農村部門家庭農場名錄的家庭農場近60萬家,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36.9萬個,土地經營權流轉比例達36.5%。
糧食也是管出來的,保障糧食安全要調動重農抓糧積極性。
穩住主產區“糧倉”——產糧大縣的糧食產量在全國總產量之中的占比超過“半壁江山”,但產糧大縣往往也是財政窮縣。如何激發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取消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每年為主產區減輕負擔近300億元;建立產糧大縣、產油大縣、制種大縣等綜合獎勵政策體系,2018年獎勵資金達到428億元,多予少取不讓種糧大縣吃虧。
加強功能區建設——在水土資源環境條件較好、農業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優勢產區,劃定包括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糧食生產功能區以及包括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五類重要農產品的生產保護區。據測算,“兩區”建成后,可保障我國95%的口糧消費量,90%的谷物消費量,14%的大豆消費量等。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表示:“抓住‘兩區’就穩住了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保障的基本盤?!?/span>
《人民日報》(2019年08月12日 01 版)
?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 截至去年末,全國納入糧食產業經濟統計的企業達到2.3萬戶,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產值超千億元省份11個,其中,山東省突破4000億元,江蘇、安徽、廣東、湖北、河南5省均超過2000億元。2018年,全國各類涉糧企業實際加工轉化糧食5.5億噸,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3%。 ? 近年來,全國糧食系統加快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切實用好“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這個抓手,大力推進糧食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發展精深加工。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增加專用型品種、功能性食品的有效供給,促進初級加工、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協調發展。 ?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表示,要發揮國內市場巨大的優勢,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壯大一批實力強、帶動作用突出的骨干企業。優化糧食產業區域布局,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培育糧食產業集群。精心謀劃糧食機械裝備產業提升行動,加強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加快向自動化、精準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6月22日?03版)
信息來源:人民日報
截至去年末,全國納入糧食產業經濟統計的企業達到2.3萬戶,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產值超千億元省份11個,其中,山東省突破4000億元,江蘇、安徽、廣東、湖北、河南5省均超過2000億元。2018年,全國各類涉糧企業實際加工轉化糧食5.5億噸,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3%。
?
近年來,全國糧食系統加快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切實用好“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這個抓手,大力推進糧食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發展精深加工。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增加專用型品種、功能性食品的有效供給,促進初級加工、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協調發展。
?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表示,要發揮國內市場巨大的優勢,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壯大一批實力強、帶動作用突出的骨干企業。優化糧食產業區域布局,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培育糧食產業集群。精心謀劃糧食機械裝備產業提升行動,加強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加快向自動化、精準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6月22日?03版)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強調因勢利導統籌謀劃精準施策推動改革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出席 2019年6月3日 ?轉載: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5月29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當前,我國改革發展形勢正處于深刻變化之中,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改革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因勢利導、統籌謀劃、精準施策,在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問題上出實招硬招,推動改革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出席會議。 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的指導意見》、《關于在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關于深化影視業綜合改革促進我國影視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的若干意見》、《關于治理高值醫用耗材的改革方案》、《關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關于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精神深入推進改革督察工作的報告》。 會議指出,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加快建立同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監督考評體系、保障體系,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注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國內和國際的關系,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會議強調,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保障能源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本之策。山西要通過綜合改革試點,努力在提高能源供給體系質量效益、構建清潔低碳用能模式、推進能源科技創新、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擴大能源對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爭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 會議指出,推進影視業改革,要從完善創作生產引導機制、規范影視企業經營行為、健全影視評價體系、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加強行業管理執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統籌推進改革,既抓住當前群眾普遍關心、反映強烈的具體問題,又聚焦影視行業標準、從業人員誠信建設等配套性強、影響長遠的要害問題,形成管用的長效機制。 會議強調,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吸引和培養高精尖缺人才,提升使用全球創新資源能力,打造開放合作區域高地,參與和引導全球創新治理,優化開放合作服務與環境,以開放促進發展、以改革推動創新、以合作實現共贏,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會議指出,高值醫用耗材治理關系減輕人民群眾醫療負擔。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優化制度、完善政策、創新方式,理順高值醫用耗材價格體系,完善全流程監督管理,凈化市場環境和醫療服務執業環境,推動形成高值醫用耗材質量可靠、流通快捷、價格合理、使用規范的治理格局,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會議強調,糧食儲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要以服務宏觀調控、調節穩定市場、應對突發事件和提升國家安全能力為目標,科學確定糧食儲備功能和規模,改革完善糧食儲備管理體制,健全糧食儲備運行機制,強化內控管理和外部監督,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會議指出,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要堅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方向,銜接好國土空間規劃及相關產業規劃,著力完善交易規則,創新運行模式,健全服務監管,促進土地要素流通順暢,提高存量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會議強調,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農民收益具有重要作用。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拓寬服務領域,優化運行機制,完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市場秩序,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會議指出,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有效發揮村民自治重要作用,創新工作措施和方法,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遏制陳規陋習,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會議強調,要堅持通過深化改革來破難題、解新題,加快改革創新,推動任務落實,強化制度集成,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增強應對挑戰、抵御風險能力。要加強對改革的實效評估,梳理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弱項,有針對性地一項一項推動解決。改革工作中要統籌全局、整體推進,結合實際、突出重點,衡量改革的有效性要從國家改革發展全局出發,既看單項改革執行落實情況,也從戰略層面統籌考慮相關制度的集成效果。要把關系經濟發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創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眾獲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優先抓好落實。一些重大試點任務,要抓緊時間,倒排工期,早出成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委員出席,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列席會議。 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19-05/29/content_244690.shtml 文章來源: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網(新聞中心)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強調
因勢利導統籌謀劃精準施策
推動改革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出席
2019年6月3日 ?轉載: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5月29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當前,我國改革發展形勢正處于深刻變化之中,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改革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因勢利導、統籌謀劃、精準施策,在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問題上出實招硬招,推動改革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出席會議。
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的指導意見》、《關于在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關于深化影視業綜合改革促進我國影視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的若干意見》、《關于治理高值醫用耗材的改革方案》、《關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關于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精神深入推進改革督察工作的報告》。
會議指出,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加快建立同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監督考評體系、保障體系,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注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國內和國際的關系,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會議強調,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是保障能源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本之策。山西要通過綜合改革試點,努力在提高能源供給體系質量效益、構建清潔低碳用能模式、推進能源科技創新、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擴大能源對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爭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
會議指出,推進影視業改革,要從完善創作生產引導機制、規范影視企業經營行為、健全影視評價體系、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加強行業管理執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統籌推進改革,既抓住當前群眾普遍關心、反映強烈的具體問題,又聚焦影視行業標準、從業人員誠信建設等配套性強、影響長遠的要害問題,形成管用的長效機制。
會議強調,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吸引和培養高精尖缺人才,提升使用全球創新資源能力,打造開放合作區域高地,參與和引導全球創新治理,優化開放合作服務與環境,以開放促進發展、以改革推動創新、以合作實現共贏,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會議指出,高值醫用耗材治理關系減輕人民群眾醫療負擔。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優化制度、完善政策、創新方式,理順高值醫用耗材價格體系,完善全流程監督管理,凈化市場環境和醫療服務執業環境,推動形成高值醫用耗材質量可靠、流通快捷、價格合理、使用規范的治理格局,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會議強調,糧食儲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要以服務宏觀調控、調節穩定市場、應對突發事件和提升國家安全能力為目標,科學確定糧食儲備功能和規模,改革完善糧食儲備管理體制,健全糧食儲備運行機制,強化內控管理和外部監督,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會議指出,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要堅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方向,銜接好國土空間規劃及相關產業規劃,著力完善交易規則,創新運行模式,健全服務監管,促進土地要素流通順暢,提高存量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會議強調,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保障農民收益具有重要作用。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拓寬服務領域,優化運行機制,完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市場秩序,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會議指出,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有效發揮村民自治重要作用,創新工作措施和方法,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遏制陳規陋習,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會議強調,要堅持通過深化改革來破難題、解新題,加快改革創新,推動任務落實,強化制度集成,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增強應對挑戰、抵御風險能力。要加強對改革的實效評估,梳理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弱項,有針對性地一項一項推動解決。改革工作中要統籌全局、整體推進,結合實際、突出重點,衡量改革的有效性要從國家改革發展全局出發,既看單項改革執行落實情況,也從戰略層面統籌考慮相關制度的集成效果。要把關系經濟發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創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眾獲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優先抓好落實。一些重大試點任務,要抓緊時間,倒排工期,早出成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委員出席,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列席會議。
http://www.lswz.gov.cn/html/xinwen/2019-05/29/content_244690.shtml
文章來源: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網(新聞中心)
為展示遼寧優勢出口食品農產品,搭建對外貿易平臺,提升全省農產品對外貿易整體水平,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與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于10月14-16日在遼寧工業展覽館舉辦第三屆遼寧出口食品農產品展示洽談會。 第三屆遼寧出口食品農產品展示洽談會舉辦場地 ? 本屆展洽會同前兩屆相比較,規模有擴大,檔次有提升,形式有創新。在采購商方面,邀請了超市、餐飲機構等國內采購商40多人。還邀請了來自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歐盟、俄羅斯、泰國、中東、臺灣、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約80余人規模的采購商到會采購洽談。在參展商方面,此次參展企業主要來自省內農產品出口企業,參展產品主要是來自遼寧優勢出口產品,包括水產品、種植業產品、畜產品和林果類產品等四大品類。設置展位236個,規模達到213家企業260余人。 ? ? 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王長宏陪同與會嘉賓巡場 ? ? ? 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王長宏致辭 ? 展會期間,將有領導巡場、出口農產品銷售渠道推介、農產品出口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介紹、出口食品農產品官方控制體系介紹、農產品出口企業資本運營和融資渠道介紹等多項主體活動。 ? 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王德強副局長致辭 ? 據省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遼寧是全國農業大省,其農產品出口貿易在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及遼寧外貿出口中占較大的比重與作用。2015年,遼寧農產品出口額達47.9億美元,占全國農產品出口額的7%左右,占全省外貿出口的9.4%。全省農產品對外貿易額占農業GDP的15.3%左右、農副產品出口額占22.7%左右。推進農產品出口已成為拉動遼寧經濟增長、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 境內外代表逾260人參加展洽交流活動 ? ? 據了解,自2012年以來,遼寧省農委、遼寧檢驗檢疫局等部門在推動農產品出口方面做了大量扎實的工作,有力地推動了遼寧農產品出口。 ? ? 展洽會現場圖片 ? ? ? 一是培育壯大出口企業。依托已有的農產品出口企業,促進企業擴大出口規模,盤活中、小、微企業,增加出口量。加大招商引企力度,積極吸引外埠企業到遼寧注冊落戶。培育新興企業,增加遼寧出口企業數量。 ? ? 遼寧農產品海外倉建設啟動簽約儀式 ? ? ? 二是強化農產品出口示范區建設。按照“公司+基地+標準+品牌+市場”五位一體的示范區發展模式,優先建立水產品、特色糧油、畜禽產品、果蔬等4大類出口示范區。通過標準化體系建設和可追溯體系建設提高示范區產品質量標準,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 ? 主體活動現場設在展廳內 ? ? ? 三是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在鞏固東亞、北美、歐盟、俄羅斯及東歐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東盟、南美、非洲、大洋洲等新興市場,努力擴大遼寧農產品國際市場占有份額。加大農產品境外促銷力度,在重點市場搭建境外展示中心,并充分利用博覽會、展銷會、交易會、推介會等形式,廣交客戶搶抓訂單。 ? ? 出口食品農產品官方控制體系介紹 ? ? ? 據主辦方介紹,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遼寧農產品出口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 ? ? 出口食品農產品“三同”介紹 ? ? ? 一是出口額總體保持增長?!笆濉逼陂g遼寧農產品出口年均增長6%,出口額持續位居全國前5位。二是運行質量有一定提升。農產品出口示范區從無到有,截至2015年底,已發展到省級41個、國家級24個,數量位居全國第3位。示范區農產品國外通報率為零,逐步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三是優勢產品的市場份額穩步提高。遼寧有11類農產品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一些優勢產品在全國占有很大比重,其中海蜇、裙帶菜和雜色蛤等水產品出口量占全國的50%以上,雜糧占全國的70%以上,辣椒占韓國市場份額的50%以上,辣根占世界貿易量的70%以上。四是重點市場開拓有所突破。搭建境外農產品展示中心是近年遼寧探索出的開拓國際市場的有效舉措,獲得了農業部的高度認可。目前,遼寧已啟動建設了美國、韓國和加拿大3家境外展示中心。加拿大展示中心將被農業部升級為國家級展示中心。通過展示中心的拉動,全省超億美元的出口市場已發展到11個。五是建立了良好的協調推進機制。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海洋漁業廳、省商務廳、省畜牧局、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大連海關、沈陽海關等部門密切配合,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形成了全省共同推進農產品出口的良好局面。 ? ? 展洽會設置展位236個,規模達到213家企業 ? ? 下一步,省農委還將在已經取得的工作成績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力度,發揮好示范區的效應,加強建設與管理,提高運行質量,塑造示范區品牌,為保障全省農產品通關順暢打好基礎。以示范區為載體,千方百計吸引和培育農業企業,增加示范區企業數量,形成出口產業集聚區,擴大出口規模。省農委與遼寧檢驗檢疫局聯合推行出口生產基地備案管理,加強指導與監管,擴大出口備案基地規模,提高優質出口農產品的供給能力。探索在加拿大、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設立遼寧農產品展示中心,并在現有境外展示中心基礎上推進海外倉建設,為遼寧更多的企業進入目標市場提供便利和幫助。
為展示遼寧優勢出口食品農產品,搭建對外貿易平臺,提升全省農產品對外貿易整體水平,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與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于10月14-16日在遼寧工業展覽館舉辦第三屆遼寧出口食品農產品展示洽談會。
第三屆遼寧出口食品農產品展示洽談會舉辦場地
?
本屆展洽會同前兩屆相比較,規模有擴大,檔次有提升,形式有創新。在采購商方面,邀請了超市、餐飲機構等國內采購商40多人。還邀請了來自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歐盟、俄羅斯、泰國、中東、臺灣、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約80余人規模的采購商到會采購洽談。在參展商方面,此次參展企業主要來自省內農產品出口企業,參展產品主要是來自遼寧優勢出口產品,包括水產品、種植業產品、畜產品和林果類產品等四大品類。設置展位236個,規模達到213家企業260余人。
?
?
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王長宏陪同與會嘉賓巡場
?
?
?
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王長宏致辭
?
展會期間,將有領導巡場、出口農產品銷售渠道推介、農產品出口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介紹、出口食品農產品官方控制體系介紹、農產品出口企業資本運營和融資渠道介紹等多項主體活動。
?
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王德強副局長致辭
?
據省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遼寧是全國農業大省,其農產品出口貿易在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及遼寧外貿出口中占較大的比重與作用。2015年,遼寧農產品出口額達47.9億美元,占全國農產品出口額的7%左右,占全省外貿出口的9.4%。全省農產品對外貿易額占農業GDP的15.3%左右、農副產品出口額占22.7%左右。推進農產品出口已成為拉動遼寧經濟增長、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
境內外代表逾260人參加展洽交流活動
?
?
據了解,自2012年以來,遼寧省農委、遼寧檢驗檢疫局等部門在推動農產品出口方面做了大量扎實的工作,有力地推動了遼寧農產品出口。
?
?
展洽會現場圖片
?
?
?
一是培育壯大出口企業。依托已有的農產品出口企業,促進企業擴大出口規模,盤活中、小、微企業,增加出口量。加大招商引企力度,積極吸引外埠企業到遼寧注冊落戶。培育新興企業,增加遼寧出口企業數量。
?
?
遼寧農產品海外倉建設啟動簽約儀式
?
?
?
二是強化農產品出口示范區建設。按照“公司+基地+標準+品牌+市場”五位一體的示范區發展模式,優先建立水產品、特色糧油、畜禽產品、果蔬等4大類出口示范區。通過標準化體系建設和可追溯體系建設提高示范區產品質量標準,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
?
主體活動現場設在展廳內
?
?
?
三是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在鞏固東亞、北美、歐盟、俄羅斯及東歐等傳統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東盟、南美、非洲、大洋洲等新興市場,努力擴大遼寧農產品國際市場占有份額。加大農產品境外促銷力度,在重點市場搭建境外展示中心,并充分利用博覽會、展銷會、交易會、推介會等形式,廣交客戶搶抓訂單。
?
?
出口食品農產品官方控制體系介紹
?
?
?
據主辦方介紹,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遼寧農產品出口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
?
?
出口食品農產品“三同”介紹
?
?
?
一是出口額總體保持增長?!笆濉逼陂g遼寧農產品出口年均增長6%,出口額持續位居全國前5位。二是運行質量有一定提升。農產品出口示范區從無到有,截至2015年底,已發展到省級41個、國家級24個,數量位居全國第3位。示范區農產品國外通報率為零,逐步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三是優勢產品的市場份額穩步提高。遼寧有11類農產品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一些優勢產品在全國占有很大比重,其中海蜇、裙帶菜和雜色蛤等水產品出口量占全國的50%以上,雜糧占全國的70%以上,辣椒占韓國市場份額的50%以上,辣根占世界貿易量的70%以上。四是重點市場開拓有所突破。搭建境外農產品展示中心是近年遼寧探索出的開拓國際市場的有效舉措,獲得了農業部的高度認可。目前,遼寧已啟動建設了美國、韓國和加拿大3家境外展示中心。加拿大展示中心將被農業部升級為國家級展示中心。通過展示中心的拉動,全省超億美元的出口市場已發展到11個。五是建立了良好的協調推進機制。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海洋漁業廳、省商務廳、省畜牧局、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大連海關、沈陽海關等部門密切配合,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形成了全省共同推進農產品出口的良好局面。
?
?
展洽會設置展位236個,規模達到213家企業
?
?
下一步,省農委還將在已經取得的工作成績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力度,發揮好示范區的效應,加強建設與管理,提高運行質量,塑造示范區品牌,為保障全省農產品通關順暢打好基礎。以示范區為載體,千方百計吸引和培育農業企業,增加示范區企業數量,形成出口產業集聚區,擴大出口規模。省農委與遼寧檢驗檢疫局聯合推行出口生產基地備案管理,加強指導與監管,擴大出口備案基地規模,提高優質出口農產品的供給能力。探索在加拿大、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設立遼寧農產品展示中心,并在現有境外展示中心基礎上推進海外倉建設,為遼寧更多的企業進入目標市場提供便利和幫助。
9月22日上午,遼寧省農委(糧食局)在沈陽召開《遼寧省智能糧庫系統建設技術導則》專家論證會。省農委副主任(糧食局副局長)、“遼寧省級儲備糧承儲企業智能化升級改造”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滕增泰同志參加會議。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人員參會。 來自北京大學、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沈陽師范大學及鞍山市第六糧庫的專家聽取了省農委(糧食局)的情況介紹和技術依托單位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關于《遼寧省智能糧庫系統建設技術導則》編制情況匯報,經質詢討論,形成如下意見: 一、《導則》符合國家相關技術規范要求,符合國家和遼寧省的糧食產業發展政策,對提高糧庫管理智能化水平、政策性糧食實時監管能力,全面提升遼寧省糧食行業信息化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二、《導則》規范了遼寧省智能糧庫系統建設的軟件配置、硬件配置、基礎設施配置和接口規范?!秾t》提出的基于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控制等技術建設智能糧庫系統,對糧庫的業務管理、智能出入庫、智能倉儲、智能安防、財務管理等業務起到支撐和規范作用,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 三、建議細化《導則》的依據標準、接口規范、突出智能化主題,按照專家意見進行修改完善,盡早組織報批實施。 四、建議加強后期項目建設和監督管理,確?!秾t》為遼寧省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與會專家對《遼寧省智能糧庫系統建設技術導則》論證意見為通過。
9月22日上午,遼寧省農委(糧食局)在沈陽召開《遼寧省智能糧庫系統建設技術導則》專家論證會。省農委副主任(糧食局副局長)、“遼寧省級儲備糧承儲企業智能化升級改造”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滕增泰同志參加會議。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人員參會。
來自北京大學、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沈陽師范大學及鞍山市第六糧庫的專家聽取了省農委(糧食局)的情況介紹和技術依托單位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關于《遼寧省智能糧庫系統建設技術導則》編制情況匯報,經質詢討論,形成如下意見:
一、《導則》符合國家相關技術規范要求,符合國家和遼寧省的糧食產業發展政策,對提高糧庫管理智能化水平、政策性糧食實時監管能力,全面提升遼寧省糧食行業信息化水平具有重大意義。
二、《導則》規范了遼寧省智能糧庫系統建設的軟件配置、硬件配置、基礎設施配置和接口規范?!秾t》提出的基于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控制等技術建設智能糧庫系統,對糧庫的業務管理、智能出入庫、智能倉儲、智能安防、財務管理等業務起到支撐和規范作用,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
三、建議細化《導則》的依據標準、接口規范、突出智能化主題,按照專家意見進行修改完善,盡早組織報批實施。
四、建議加強后期項目建設和監督管理,確?!秾t》為遼寧省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與會專家對《遼寧省智能糧庫系統建設技術導則》論證意見為通過。
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電 羅馬消息:總部位于意大利羅馬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下稱“糧食署”)14日表示,為慶祝10月16日的世界糧食日,該機構下階段將重點關注政府、企業和各組織間的建設性伙伴關系,為達成零饑餓目標創造必要動力,為數百萬兒童創造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 “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終結饑餓是可行的,我們能夠讓這個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每一個人都能獲取到營養食物——只要我們結伴同行?!奔Z食署執行干事埃瑟琳·卡津在羅馬表示,“不論是在人道主義還是發展的背景下,合作都應當大膽、創新、有戰略,其成功與否在于如何改變世界上最脆弱人們的生活?!? ? 糧食署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義援助機構之一,致力于抗擊全球饑餓,在緊急情況下提供糧食援助,并且與各社區合作以改善營養,建立恢復能力。每年,糧食署向約80個國家的逾8000萬人口提供援助。 ? ? 據糧食署介紹,該機構去年為62個國家的1700萬兒童提供了學校零食或營養餐,為他們成長提供營養。此外,糧食署還支持了37個國家的本土學校營養餐項目,孩子們從當地種植的糧食中獲得了更豐富的食物,同時農民、商販以及當地社區等也都從中獲益。 卡津表示,糧食署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組織,努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送去了救援糧,并計劃追蹤收益兒童的生活變化,幫助兒童發揮潛能。 在執行糧食援助的基礎功能同時,糧食署也通過創新手段號召全世界的普通人采取行動抗擊饑餓。據介紹,通過糧食署的應用軟件“Share The Meal”,已有超過6.2萬人以手機捐款形式分享了超過820萬頓營養餐,在社交平臺上發揮重要影響力。 為了迎接2016年世界糧食日,Share The Meal軟件推出了新的社區功能,可以讓用戶在特殊時刻聚集在一起,如婚禮或是生日,一起分享食物,以鼓勵家庭和朋友們為抗擊饑餓攜手做出更大的努力。(完)
中新社北京10月14日電 羅馬消息:總部位于意大利羅馬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下稱“糧食署”)14日表示,為慶祝10月16日的世界糧食日,該機構下階段將重點關注政府、企業和各組織間的建設性伙伴關系,為達成零饑餓目標創造必要動力,為數百萬兒童創造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
“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終結饑餓是可行的,我們能夠讓這個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每一個人都能獲取到營養食物——只要我們結伴同行?!奔Z食署執行干事埃瑟琳·卡津在羅馬表示,“不論是在人道主義還是發展的背景下,合作都應當大膽、創新、有戰略,其成功與否在于如何改變世界上最脆弱人們的生活?!?/p>
?
糧食署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義援助機構之一,致力于抗擊全球饑餓,在緊急情況下提供糧食援助,并且與各社區合作以改善營養,建立恢復能力。每年,糧食署向約80個國家的逾8000萬人口提供援助。
?
據糧食署介紹,該機構去年為62個國家的1700萬兒童提供了學校零食或營養餐,為他們成長提供營養。此外,糧食署還支持了37個國家的本土學校營養餐項目,孩子們從當地種植的糧食中獲得了更豐富的食物,同時農民、商販以及當地社區等也都從中獲益。
卡津表示,糧食署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組織,努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送去了救援糧,并計劃追蹤收益兒童的生活變化,幫助兒童發揮潛能。
在執行糧食援助的基礎功能同時,糧食署也通過創新手段號召全世界的普通人采取行動抗擊饑餓。據介紹,通過糧食署的應用軟件“Share The Meal”,已有超過6.2萬人以手機捐款形式分享了超過820萬頓營養餐,在社交平臺上發揮重要影響力。
為了迎接2016年世界糧食日,Share The Meal軟件推出了新的社區功能,可以讓用戶在特殊時刻聚集在一起,如婚禮或是生日,一起分享食物,以鼓勵家庭和朋友們為抗擊饑餓攜手做出更大的努力。(完)